校园新闻

他们眼中的王希玲(一)李红艳:用回望的视角看王希玲

更新时间:2024-05-15 11:05:33

\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王希玲
5月9日,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红艳在河南戏曲广播、中原看戏网等省内多家媒体发表了署名文章《李红艳:用回望的视角看王希玲》。文章通过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另一个视角向我们展现了王希玲的艺术历程。
李红艳首先回忆了曾经与王希玲同事的经历:我是王希玲的崇拜者,崇拜得有点痴迷;后来我是她的同事,熟悉得没有距离。自以为对她的艺术看得明白,想得清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那种带着强烈情感倾向和无距离的直观感受,都不是艺术评价的恰当距离。过多的情感介入容易失却客观;零距离审视更容易放大局部,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当王希玲在舞台上如日中天的时代距现在有了一定距离,当我少不更事的痴迷和冲动经历了理性的过滤,当豫剧这个剧种在我的认识中有了大致清晰的轮廓,当一切都有了一种“历史感”,放眼回望,反倒能更清楚地看到王希玲在豫剧艺术坐标中的位置。她在豫剧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做出了一位表演艺术家的可贵探索,通过一系列剧目的排演,赋予了豫剧小生行当以新的格局和境界,推动了这个行当乃至豫剧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迈进。

▲《风流才子》剧照 王希玲 饰演 唐伯虎
随后李红艳又介绍了当时的戏曲发展时代背景:王希玲艺术的“黄金时代”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戏曲的命运可谓是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先是改革开放后古装戏的“报复式”回归,旋即是跌入低谷的“戏曲危机”,然后是戏剧观念的大讨论以及探索实践,再接下来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兴起对传统艺术生存的巨大影响,戏曲在艰难前行中寻求着适应时代的探索和变革。王希玲艺术的“黄金时代”恰恰和戏曲跌宕起伏的这一时期重合,从这一阶段她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管窥出她从传统向现代由浅入深、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探索历程。这个阶段王希玲的艺术创作可以分成前后两段。前一段演出的剧目,虽然行当的分量并没有占绝对优势,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旦并重戏,但在剧目的选择上,已呈现出试图突破“行当传统”的明确追求。这些剧目,多区别于传统豫剧公子小姐类的题材,尽管她也演过如《秦雪梅》中的商林这样的传统书生角色,但更多的是官生、翎子生甚至须生,如《胭脂》中的吴南岱、《程咬金照镜子》中的李世民、《陆逊拜帅》中的陆逊、《金殿抗婚》中的宋弘等,多为帝王将相或历史人物,是豫剧舞台上不曾有过或小生行当很少问津的类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题材倾向和人物系列,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秦雪梅》剧照 王希玲 饰演 商林

《风流才子》《春秋出个姜小白》之于王希玲、之于豫剧小生行当,有着太多带有“不一般”的意义,这两部戏均突破了以往为旦角配戏或生旦并重的行当格局,是完全的小生领衔,角色分量不但在王希玲以往的剧目中是没有的,在豫剧小生行当的剧目中也是少有的。就人物形象而言,像唐伯虎这样狂放不羁、追求自由性情的文人才子,像齐桓公这样气吞万里的一代英君霸主,在豫剧舞台上都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甚至不可替代的唯一性。这些剧目,开创了豫剧小生在题材领域的新可能,且人物性格都突破了传统戏中那种非好即坏的简单化、脸谱化倾向,具有了复杂性、现代性。尤为值得强调的是,王希玲通过前面一阶段的蓄势及后面这两个重要角色的塑造,完成了她表演艺术的整体升华。那种传人物之神、气韵流淌、举重若轻的表演透射出的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是以内心的充盈和技巧的娴熟为支撑的。

▲《情断状元楼》剧照 王希玲 饰演 王魁
李红艳说戏曲表演的现代性,首先必须突破的就是那种缺乏心理体验的纯技术表演,这与传统戏曲“先外后内”或“有外无内”的表演是大不相同的。而以演古装戏为主的王希玲早有认识上的清醒、文化上的准备,还有方法上的自觉追求,避免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在话剧和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现代戏迅速摆脱了以传统程式演现代生活的幼稚期,获得了崭新的面貌。但在古装戏的创作中,这种创作方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尴尬局面。这种重体验、重内心、先内后外、内外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后来的创作中运用得更加自觉,并在创作《风流才子》《春秋出个姜小白》时显得更加炉火纯青。不但对人物的情感、情绪有准确的掌控,而且为人物注入一种独有的气韵,以气质取胜,外在手段的运用则能以神驭形,情在态先,做到下意识呈现,有种举重若轻的自由和自如。大家说王希玲的戏好看难学、表演具有不可复制性,原因正在于此。

\
▲《陆逊拜帅》剧照 王希玲 饰演 陆逊

王希玲艺术黄金时期的艺术创造,是豫剧在从传统向现代迈进过程中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为当代豫剧舞台奉献了新的成果,带来了新的气象,把豫剧小生行当提升到了新的境界,给豫剧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为豫剧表演走向现代提供了新的经验,更留下了当代豫剧小生的迷人风采。

李红艳在最后说到,如果仅仅是在特定时期王希玲个人艺术造诣的体现,那你就小看了王希玲的个人魅力,王希玲对戏曲教育的贡献,同样需要放在历史时代的背景下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戏曲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崛起中,急转而下,演出活动大幅减少,剧场冷清,市场萧条,很多专业人员改行他就,陷入“危机”。九十年代戏曲的普遍不景气,直接造成了戏校的招生困难。原来专门培养戏曲人才的各级戏校,纷纷改为艺术学校,戏曲不仅退化为其中的一个专业,而且还是弱势专业,招生几乎是没有“门槛”。其结果就是成材率低,直接影响到剧团人才的储备和队伍的更新。随后,各级艺术学校又相继转归教育部门,豫剧的中专教育渐行渐远,阵地几乎丧失殆尽。戏曲人才的培养问题一下子变得突出和迫切。艺术的生态平衡就像人的机体一样,自有它适应环境、此消彼长的调节能力。这个时候,民间力量及时参与到戏曲人才的培养中来,应运而生的民办戏曲学校撑起了豫剧人才培育的一片蓝天。王希玲艺术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

▲王希玲和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合影

二十多年来,王希玲带领她的家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期间所承受的压力、经历的坎坷自不必说,但二十年的坚持,渐成规模,终结硕果,呈现给我们的是花开满园、人才辈出的蓬勃生机。尤其是该校的戏曲专业,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品牌”专业,不少学生已成为各大艺术院团的中坚力量,如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李朋杰、朱旭光、李庆杰、杜永真,一团的李立会、任瑞雪,二团的景帅媛、李腾飞、程亚北,三团的康莎莎,郑州市豫剧院的李璨,河南省曲剧团的李媛媛、董渊博、梁雅晴,河南省越调剧团的胡红波……他们在河南戏曲舞台上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年戏曲中专教育“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为豫剧的繁荣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让人们看到了豫剧未来可期的青春活力。

 

 

 

 

 

 

 

 

上一篇:戏曲专业学生的福音:中戏开设动作表演专业本科班
下一篇:他们眼中的王希玲(二)耿玉卿:说说豫剧希玲腔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