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兰州文化回顾 精神之食粮 兰州秦腔百年沧桑

更新时间:2012-06-18 10:14:08
  日前,大型现代秦腔《大河情》创作研讨会在兰召开。前不久,在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上,《大河情》一举摘得了最高奖“剧目金奖”等在内的八个项目的奖项。 秦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也被誉为“百戏之源” 。流行遍及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几百年来,一直为西北人民深深喜爱,有关专家曾这样说:“秦腔在大西北这块土地上,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须,精神之食粮。” 早在清乾隆年间,兰州就有职业秦腔班社在演出了。《中国戏剧志·甘肃卷·兰州分卷》记载:“早在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兰州秦腔聚义班曾应新疆都统陈鹤林的召请,远赴新疆迪化县(今乌鲁木齐市)演出。”这应是兰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秦腔演出班社了。到了清中叶以后,秦腔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甘肃大地迅速发展起来。陇上名仕牛芮青在他的《陇上优伶志》中记载了秦腔名伶三元官、桑旦、牛班长在兰州演出的盛况:“迨一登台,全场轰动。此后数月,历演诸戏,无不获得满堂采声……风声一播,倾动全城,士女空巷,而至广场,而场小难容也。”这里虽摘引文中点滴之语,但可见一斑。这一时期的秦腔演出基本都在庙会演出。 据记载,当时的兰州“处处有庙,庙庙有戏楼,庙庙有会,逢会必演戏,一年四季,自春至冬,连续不断。”戏曲演出不仅成了庙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而且也是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最主要的活动。到清末民初,兰州的秦腔发展迅速,好多班社在庙会演出中,也在城市建立据点,进行长期营业演出,给兰州秦腔带来重要变化。由于在剧场演出和庙会演出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条件不同,在演出剧目的选择上为了适应这些不同要求,出现很大改变。庙会演出时那些粗线条的,以净生为主的神话剧目,逐渐为细致的以生旦为主的历史故事所代替。 清光绪初年(1875年),兰州已有在固定戏园坚持长期演出的福庆班和东盛班等,天天挂牌营业性演出,观众对表演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过去一位演员可以在戏中兼演各行当角色的情况,已经不适应,迫使班社在行当上要齐备,人员上也要扩充。在这种情况下,女演员应运而生,从而有了舞台上的筱美兰、朱喜凤、何彩凤等。这样,兰州秦腔在行当体制上,越来越完善,越分越细,技艺也更趋精彩,更加成熟。涌现出张福庆、陈德胜、唐华、李夺山、史月卿、耿忠义等享誉陇上的名伶。而营业性的职业戏班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如有掌班人史月卿组建的万顺班,旦旦子组建的万和班,李夺山组建的得胜班,朱怡堂组建的化俗社等等,把兰州的秦腔演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有些班社曾延续20年,有的长达百年。使兰州的秦腔舞台日日有锣鸣,夜夜弦不断,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1940年至1944年间,兰州的戏剧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这时的秦腔演出团体除众兴社、众英社、易风社、胜利剧团、振兴社、文化社等之外,还有京剧、蒲剧、晋剧、评剧、话剧等近30个戏剧演出团体。秦腔班社在与众多剧种的班社争取观众、扩大演出市场方面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交流,演出剧目风格迥异,各领风骚,使兰州戏剧舞台达到了兴盛高潮。 上世纪50年代初,兰州市区有新光秦剧社、文化社、新声秦剧团、民主秦剧社、甘肃省秦剧团等5个秦腔演出团体。三县有榆中栖云剧团、永登县秦剧团、皋兰县红旗秦剧团。那时演出场所虽然简陋,观众看戏有看有坐,每个剧场都挤得满满的。到了50年代末,文化新光两社合并组成了文光秦剧社,后文光秦剧社于1958年由民营公助改为国营剧团,并命名为兰州市秦剧团。兰州市秦剧团与甘肃省秦剧团凭借各自的艺术实力,雄踞兰州,也曾把兰州的秦腔推向鼎盛时期。

上一篇:秦腔陕西锣鼓双双成亮点,郭双印献演八艺节
下一篇:《柳河湾的新娘》秦腔节独揽6项大奖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