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唐代戏俑现身兰州 秦腔博物馆新年淘到宝

更新时间:2012-06-18 10:14:19
  1月8日,记者在市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看到20座身材丰腴、衣衫靓丽、云髻高耸、神情各异的伎俑,犹如一个正在演奏的小乐队,生动、优雅。据了解,这4组共计20座唐代伎人陶俑是该馆工作人员陈岚无意中发现的,这20座唐代伎人陶俑的发现和收藏,填补了我市在此类文化遗产上的空白。专家称,这些伎人陶俑的发现,意义价值非凡。 兰州市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负责人李智告诉记者,这些文物是在隍庙发现的,据称出土于天水,凭多年经验,感觉这些陶俑不同于其他的物品,于是予以收购,后经过资料核实,发现此为唐代伎人乐俑,这在甘肃尚属首例。表情生动喜气激越的伎俑记者在兰州市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看到,戏俑共有4组20座,第一组为站立伎俑,第二组为手持乐器边奏边舞窄装伎俑,第三组为手持乐器坐姿伎俑,第四组为跪姿小型伎俑,每组分别有5人,神采各异,栩栩如生,他们手持笛、箫、笙、排箫、琵琶、鼓(即腰鼓)等乐器,边歌边舞,尽现欢娱之情。这些俑神态姣好,如吹箫者,动感十足;再如击鼓者,边唱边跳,喜气激越,既表现出共性又表现出个性,演奏各具特色,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造型美。俑是戏剧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年研究戏曲的李智介绍说,因为人不能日以继夜的表演,是用俑来作为造型形象的,戏剧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俑,而不是人,有时以俑为造型,伴以人的唱腔来表演。随后慢慢地演化成木偶、皮影等,最后才有人来表演。所以说,戏曲艺术都是从俑开始的,戏剧都离不开俑。最早的殉葬也都是用人来做殉葬品的,随后,俑代替人成为陪葬品。陪葬的乐俑和戏俑,是为了让死者在阴间也能倾听音乐。此次发现,填补了我省在此项发现上的空白,完全可以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戏剧形象。陶俑中找到古代“百戏”形象 “陶俑作为古代随葬品,不仅仅是人殉葬和杀生的替代物,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历史的载体,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它蕴含了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到生产、生活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解认识古代中国一部形象的历史。”李智说,陶俑就是古代人当时的形象塑造。从戏剧文化讲,可以从陶俑中找到古代戏剧在成形发展中的“百戏”,即古代杂技、杂耍、乐舞、角抵等表演中的一些艺人的表演形象。“这是我们除从古代壁画中寻找外,唯一能够找到的古代人演艺的形象的方法。因此,它对我们研究、考证古代戏剧前期艺人们的形象,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古代戏剧提供真实依据 在采访中,李智拿出诸多资料来证实这些俑的“身份”和价值。记者看到史书记载:“俳优坐、立伎少则5人,多则达80人,5人为一小乐部,也就是小乐队。”《中国戏剧史》中提到:伎人演奏乐器有笛、箫、笙、排箫、琵琶、腰鼓等。这4组陶俑伎人演奏的乐器正好是这几种。从史籍记载和大量唐代壁画显示,唐代盛行的吹奏、弹奏、击奏三类乐器表演形式中琵琶、笛、箫、筚篥占重要地位。在采访结束时,李智说:“俳优艺人是中国戏曲形成中的重要胚体,这4组陶俑为我们提供了当年百戏中的俳优艺人的形象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戏剧在形成衍变中俳优伎人的真实形象,提供了真实准确的考证依据。”

上一篇:“秦腔伉俪”上央视
下一篇:“康木匠”的秦腔梦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