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追随“秦之韵”:一群都市人的秦腔梦想
更新时间:2012-06-18 10:15:36
火塘、烤洋芋、呛人的旱烟味、乐器的喧嚣,在农闲时节,冲出包裹的戏台,久久在山村的上空弥漫。这是一名叫魏正强的医务工作者记忆中的秦腔,正值壮年的他用买菜节省的钱买戏服,他要在城市延续秦腔的梦想。
还有大学生刘立荣、70多岁的张卫国,甚至6岁的珊珊……
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秦腔不再承担大众文化眼睛和耳朵的角色,而是深入到了民众的心底。
网络秦腔
“人生如戏,为他人演还是为自己?”
在中国秦腔网兰州论坛里,魏正强认识了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刘立荣,热心的魏正强常常给刘立荣参与组建的“兰州大学生戏迷团”讲戏、指导。网络是他们交流秦腔的平台。
“人生如戏,为他人演还是为自己?”在兰州大学生戏迷团搜狐网的博客页面上,绛红色的背景里,一个花旦、一盏油灯,旁边一幅水墨字,都透出浓浓的秦腔韵味。文本框里上传了戏迷团每次活动的公告和照片。博客刚刚更新过,这次是戏迷团10月13日在西北师大大学生活动中心演出的几张照片,团长刘立荣和朱军强、王彦龙开场的一段《二进宫》让二十多名学生戏迷陶醉。
来自榆中县小康营乡的刘立荣从小听着秦腔长大。家里母亲、伯父、伯母、姥爷都会唱戏,是当地农民秦腔自乐班的成员。听着家人的哼唱,刘立荣也喜欢上了秦腔,家里40多盘磁带被他听了又听。考入兰州大学后,他和另外几个同学组建了自己的戏迷团,五六个人拉着板胡、敲着干鼓,在大学生社团活动室里开始了自娱自乐的演唱。
为了发动起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秦腔戏迷团,刘立荣在中国秦腔网兰州论坛里发帖子召集学生。每有相关留言,他都要一个个打电话联系。通过网络,他认识了兰州理工大学的靳文军、西北师范大学的柴建忠、温彩艳等许多戏友。于是,一个由刘立荣任团长的“兰州大学生秦腔戏迷团”诞生了。会员们每两周集体活动一次,一起唱戏、听戏,在兰大、兰州理工大、西北师大等几个学校轮换着举办。
刘立荣用“酷爱”来形容自己对秦腔的喜好程度。他上网就看有关秦腔的内容,连走在路上,也一直在嘴里唱着不同的选段,琢磨着唱词相对应的动作,有时会不自觉地双手舞动起来,引得路人注意。
但刘立荣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却很讨厌听秦腔,他只好塞着耳机一个人悄悄听。晚上,舍友们去上自习了,他才能在宿舍里唱上一阵。和柴建忠、温彩艳一样,刘立荣听不进去流行歌曲,mp3上只有秦腔或一些民乐。
让刘立荣气愤的是,有一次,戏迷团正在活动室组织演出,锣鼓刚一响起,门卫就大喊:“里面敲锣打鼓的在耍猴啊?”
温彩艳在西北师大组织的活动中公开演出过一次,在流行音乐占据的舞台中突然出现的秦腔,让同学们大为好奇,也自然引起轰动。但有好几次,温彩艳正在宿舍里唱得动情,隔壁同学就在楼道里叫开了:“别吵了!”
格格不入?
“从此恩情两隔断,爬山为水莫留恋。继保儿一去不复返,花开花落又几年”,演员颤巍巍地用慢板哭诉般唱完这段,靳文军已经满脸泪水。
兰州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靳文军也是兰州大学生秦腔戏迷团的忠实一员,每次活动必来参加。靳文军家在秦安,小时候逛庙会听戏,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和小伙伴吆喝着一起听台上热热闹闹的敲打、唱戏。虽然有时听不懂唱什么,但那有力的锣鼓声时时诱惑着他。
高二那年,村里演秦腔,靳文军吃过晚饭,打开房间的台灯,小心翼翼地关上门,悄悄溜出来骑了半个小时自行车去看戏。戏台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正上演着本戏《清风亭》,黑漆漆的戏台下站满了十里八村赶来看戏的村民。靳文军站在拥挤的人群里,看张元秀夫妇清风亭拾婴儿、张继保问明身世、认亲做官……
上一篇:秦腔荡气回肠在长安 “吼”出精神气质来
下一篇:秦腔与“花儿”交响的爱国乐章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