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德育实施

更新时间:2012-06-19 09:14:4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其行为变得高尚。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美好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音乐中改造学生的情感,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艺术教育中自然而然的形成。 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应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陶冶,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更是德育的有利途径。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开启人的心扉,从音乐美的享受中升华情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让每个学生在音乐中游弋,培养一颗美好的心灵。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关键。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让音乐课堂成为爱与美的课堂。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呢?众所周知,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好游戏,教师应抓住这一特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创编中,合作中,讨论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如我在教学《卖报歌》时,选择了不同时机进行渗透:在教歌曲前,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与卖报儿童的生活进行比较,换位体会旧社会孩子的苦难生活,进而更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这是较直接的教育,是为更好的理解歌词和体会歌曲情感作铺垫;教完歌曲后,让学生分组合作,用道具和打击乐器组织一个小型表演,在准备过程中,有导演,有演员,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强大,表演成功后能体会到一种无限的集体荣誉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他们好动好玩的天性也最大限度的得到了满足,同时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升华。

同时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品德的养成也离不开生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去感悟。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教师可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几个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范围内选取适当的内容,可以是儿歌、寓言、童谣、谜语、神话等等,也可以是孩子自编的故事。

同样,教师的课堂表现也影响着孩子情感的发展。教师的言行和表情,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批评等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老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以能愿意与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用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孩子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神奇、美妙的音乐,像阳春白雪润物无声,陶冶人们的情操;像高山流水奔流不息,净化人们的灵魂;像空山鸟语使人愉悦,热爱生活;像旱天雷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音乐的魅力无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高低贵贱、人们都喜欢她,都能从中得到教益。甚至一个数都数不清的弱智儿童,却能指挥交响乐团在国外演出,取得极大成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同语种的民族可以通过音乐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当今世界,人们更是把音乐视为精神营养品,一刻也不能离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上一篇: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
下一篇:音乐教育三题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