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与企盼,学校教育有责任为此做出自身的贡献,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三、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艺术教育 和谐社会 独特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就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教育承担着培养构建与创造和谐社会人才的重任,有责任为此做出自身的贡献,其中艺术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目前我们大力提倡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一直都在进行着深入的探讨,教育实践工作者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这个问题上,也多少出现了过分注重学生理智发展而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倾向,即把个体的发展理解为就是理智的成熟,显然这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许多人认为,全面发展的内涵中应该包含着理性与感性或理智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内容。因为,人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理智成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长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难有人的全面的发展。片面的开发、耕作会使自然界丧失原始的平衡,自然界就会出现荒芜;同样,片面的开发、培养也会使人的心灵丧失原始的平衡,心灵就会走向荒芜。因此,只重理性发展而不重感性发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i]“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可当今教育,则把“科学认识和成绩的提高变成了最终目的。这样,仅仅作为教育一个因素的科学,有时几乎变成了将来研究职业的先行课程,教学法又将记忆和技能方面成绩的提高绝对化了。可以贸然断言,什么地方缺乏这种冷冰冰的、机械的科学、教学法和病态心理学,那里就有重视全人教育的出色的教育存在;但什么地方导向整体的历史性精神被破坏殆尽,那里的教育事业就会陷入危险之境。”[ii]
正是因为各国教育普遍存在着诸如雅斯贝尔斯上面所说的问题,即用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来片面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因而,《学会生存》中写下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事实上,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即发现如何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呢?赫胥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即必须使学生不仅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而且也受到最好的艺术教育。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挑选所需要的一切其他智慧的果实。[iii]
科学教育注重并擅长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注重并擅长感情奔放,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同时较好地受到这两方面的教育,那么毫无疑问,教育所面临的上述使人着迷的任务就能够被出色地完成。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敌对的领域,它们为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样一个相同的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进行着优势互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经历和谆谆告诫无不启迪我们,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点往往便是创造性奇迹出现的地方。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并没有很好地去理解这种观念,而是普遍地认为,艺术除了给人类生活以无伤大雅的点缀之外,充其量只能算是科学的一种补充。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两种真正强有力的认识自然和认识自身的手段,艺术主要地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任何科学在那里都不能代替凭借艺术所取得的东西,这便是人的内心世界、从人们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情的世界。因此,即便是作为一种认识形式,艺术也不仅仅是科学的一种补充。
美国学者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艺术看成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这里学生能每年一次或几次地进行愉快的旅行。学生必须在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中时时刻刻都看到艺术,艺术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要、情感的方式,应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知觉选择后而生成的,由于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知觉思维活动,能唤起人类的本能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艺术教育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度出现并依然存在的一种倾向,那就是,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艺术课程开始给予关注和重视,但又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没有到位,因而,许多人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视艺术课程,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特别是课外艺术活动)。显然,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其问题的实质是,把艺术教育与学校全面发展教育割裂开来。艺术教育只有与整个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启动学校教育的系统育人机制,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在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却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带来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导致新的生存压抑和孤独,也使社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课题。艺术与艺术教育在这方面能够也应该发挥出重要的价值。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如果一个人读了、听了或看了另一个人的作品,不必自己作一番努力,也不必设身处地,就能体验到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把他和那另一个人联合在一起,同时也和其他与他同样领会这艺术作品的人们联合在一起,那么唤起这种心情的那个作品就是艺术品。”“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iv]
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性。尤其是作为审美典型形态的世界通用语言的音乐,更是可以跨越时空,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远在天边”的人心灵相通而“近在眼前”。对于艺术的审美超越性,杜卫做了这样的阐释:“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带着一定的民族、时代和阶级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定性渐渐地不为欣赏者所注重。另一方面,作品中所包含的普遍人生意义和无限生命价值却更加突出。这几乎是艺术作品传播当中的一个规律。……自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这体现为对故乡、亲人和自然的爱与怀恋,对改变人类命运的强烈渴望,对战争、罪恶、暴虐和专制的控诉,对死亡的抗争与超越,对美好生活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什么是视唱练耳?
下一篇:5大秘诀教你如何保养钢琴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